肠化生一般指胃黏膜肠上皮化生。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肠上皮黏膜取代胃黏膜在胃内的异常增殖,是从慢性胃炎、萎缩到异型增生、腺癌的胃癌级联反应过程的中间阶段,是胃的癌前病变。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危险因素与胃癌的危险因素大致相似,与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、酗酒、吸烟、高盐饮食、慢性胆汁反流有密切关系,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。
胃黏膜肠化本身不引起症状,通常是在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取胃部活检无意发现的。肠化会伴有胃酸缺乏,可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,部分患者可反复出现上腹部不适、嗳气、烧心、腹泻等症状。
内镜检查表现
淡黄色结节型和弥漫型多见。
(1)淡黄色结节型 单发或多发的2~3mm的淡黄色结节,略呈扁平状,突出于胃黏膜,表面呈绒毛状,或细颗粒状。
(2)瓷白色小结节型 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,瓷白色半透明状,表面光滑、柔软。
(3)鱼鳞型 部分胃黏膜结构呈条状扩大,排列呈鱼鳞状,一般呈条状或弥漫性分布。
(4)弥漫型 黏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,略呈灰白色。
胃黏膜肠上皮化生
诊断
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,但与黏膜异型增生以及胃癌关系复杂,临床要重视其早期诊断,主要依赖于内镜下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。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不同,则内镜诊断的准确性也不同,化生程度越重,符合率亦越高,即中、重度化生肉眼特异性改变较轻型突出,内镜诊断率及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亦高。